《中觀根本慧論》四 章節之謎-15

龍樹菩薩 章節之謎  觀成壞品二十一 對事物如何發生與消亡的研究(下)

除了心經、金剛經等知名經典之外,這本是關於空性最知名的著作。

為什麼這本書按照這個順序呈現?

這是格西老師的《中觀根本慧論》第四期課程 2022/7/11~8/8

(註: 個人筆錄,不代表終極智慧,請以官方影片內容為主。以下綠色文字乃個人觀點,並非格西老師語錄。)

請先前往ACI官網註冊 https://cn.asianclassicsinstitute.org   Please register firstly

觀成壞品二十一 Class 14 

我們在學習第21章

我們在討論:「開始存在」和「不復存在」

是否可以存在於同一個瓶子中?同一個瓶子能同時擁有這兩種性質嗎?這兩種性質能在這個瓶子裡存在嗎?

這兩者在一個叫做瓶子的公寓裡相容嗎?這兩者是什麼?「開始存在」和「不復存在」

它們在同一個公寓裡,在同一個瓶子裡相容嗎?

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

現在,證者龍樹的……,順便說一下,我們來談談龍樹這個詞…傳統上我們永遠不會說「龍樹」。傳統上總得說「證者龍樹」。就像,你不會叫美國總統「嘿,你這個人」之類的。或者你媽媽,你不會叫她「嘿,嘿」。通常你不會直呼她的名字,「嘿,莉茲」之類的。他是五百年來唯一的證者,給他點榮譽吧。

 所以,是證者龍樹他要做出其不意的事,這對他來說非常不尋常。

他會在整個討論中做一些出其不意的事

在這裡,第21章第6節

他說:「你想討論這個瓶子是否在同一個瓶子裡開始存在和不復存在?你想討論這兩種性質是否可以同時黏附在,或者同時安住在同一個瓶子裡?這就是你想談的?」

我們說:「是的,我們想知道」

他說:「讓我告訴你」

他總是這樣做

21.6 成壞共無成 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有成

無論相俱或相離, 此二者皆不成立。 然則(成壞)之二者, 又當如何得成立?

,GANG DAG PHAN TSUN LHAN CIG GAM,

,PHAN TSUN LHAN CIG MA YIN PAR,

,GRUB PA YOD PA MA YIN PA,

,DE DAG GRUB PA JI LTAR YOD,

他說:「你想讓我告訴你開始存在和不復存在是否可以共存於同一個瓶子裡?或者你想讓我告訴你,它們不能?我來告訴你是什麼…宇宙中不可能有兩種東西在同一個地方或不在同一個地方,這是我的回答

等等,我們只是想知道,如果這兩者都在瓶子裡,這個瓶子是否會開始存在和不復存在

然後他說……講的是同時,是嗎?……他說……或者它們能否不同時在瓶子裡

他說:「聽著,我告訴你一件事,沒有兩件東西可以同時出現在你的公寓裡,也沒有兩件東西不能同時出現在你的公寓裡,所以閉嘴!」

這是他的風格

這兩個選擇都是錯誤的,不要給我這兩個選擇。

你是說它們不是同時出現在同一間屋子裡?這是個糟糕的問題!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認為一雙鞋是兩隻不同的鞋子,如果你這樣看一雙鞋,這是從你而來,而不是從鞋子而來。如果你認為它們是雙鞋子,是一雙鞋,這也是從你而來。它們既是一雙鞋,又是兩隻獨立的鞋,但它們也不是鞋,而且它們也是……

他說:「這是糟糕的問題」為甚麼?

當你問我它們是不是一起在房間裡,當你問我它們是不是一起不在房間裡,你認為這兩種情況都是來自它的一邊,這是錯誤的思維。事物不是朝這個方向來的,這兩個選擇都是錯誤的。因為兩者都假設鞋子來自它們那一邊!!

你能把它們看成是一雙鞋嗎?可以

你能把它們看成單獨的鞋子嗎?可以

從鞋子的角度看,這兩種可能性是否有一種更有可能?沒有

它們沒有告訴你如何看待鞋子,是你決定了如何看待鞋子,而你是被你意識裡的種子逼著這麼做的。你被迫把它們看成是一雙鞋,或者你被迫把它們看成是兩隻不同的鞋,因為它們不是從它們那邊而來的兩隻獨立鞋子,它們也不是從它們那邊而來的一雙鞋。兩者都不是。

這就是這節偈頌所說的

,GANG DAG PHAN TSUN LHAN CIG GAM,要麼事物在同一個地方同時存在,或者

,PHAN TSUN LHAN CIG MA YIN PAR,它們不在同一個地方同時存在

,GRUB PA YOD PA MA YIN PA,兩個選擇都不存在

,DE DAG GRUB PA JI LTAR YOD,它們怎麼可能以這種方式存在?

我對這些課上發生的事情有個感覺,我們跳進了這個話題,我感覺很好。我覺得我們探索得很深,越探越深,這就是龍樹課程系列的全部意義:探索得更深入。但是,我認為這有一個弱點,就是我們沒有看到整個條理。我們這邊有一個很酷的想法,然後那邊有第二個、第三個很酷的想法,我們探索得很深很深,但我們並沒有把這些想法聯繫起來。

當中的條理是什麼?這本書有條理嗎?這就是你們要搞清楚的

但我認為有幫助的是在我們結束這節課之前,龍樹系列的第四期,但我們何不看看整個過程的條理呢?

這需要不止一節課,我建議現在就開始。

在討論條理的時候,我們會在第21章中更深入地討論。不管怎樣,當我們討論條理時,我們還是會提到這一章剩下的內容。如果我們讀完這一章的剩餘部分,我們就永遠不能討論條理了。這樣的話,我覺得你不會像你應該學的那麼好。就我個人而言,我想先談談條理。

當我們討論條理時到了第21章時,我們會放慢速度。

我們開始吧! 搜索第15課

我要開始回顧我們到目前為止上過的每一課,讓你們回想一下我們講過的內容,試著讓大家感受到它是如何發展的。這一章、這一部分的條理是什麼?因為我們已經上了單獨的、很酷的課,來學習這些想法,但我們沒有看到它們的條理,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個圖像,我們要用這個圖像

要穿越海洋的船…………空性之海《一艘可以穿越空性之海的船》

宗喀巴大師把他的書叫做……他的論釋名叫RIGS PA’I RGYA MTSO《邏輯之海》(正名為《中觀根本慧論釋‧正理海》)什麼樣的邏輯?空性的邏輯

– 月稱大師寫了一本名為《入中論》的書,「進入」這個詞。在梵語中是……Madhyamaka Avatara也指橫渡大洋。因此,它們都是在互為雙關語

宗喀巴大師寫了一本關於邏輯之海的書…來跨越海洋。邏輯在哪裡?邏輯是雙關語- 邏輯空性?

龍樹大師的作品集叫做RIGS PA’I TSOGS DRUG《邏輯六部論》(六部自中觀方面的「龍樹六論」)它們不是講邏輯的書,它們是支援空性的論據,所以它們都是緊密相連的。

宗喀巴大師、邱尼老師和月稱大師,它們都是通過標題聯繫在一起的。

能更快悟道的學生是那些被更多的空性證明所吸引的學生

就是這樣,不接受反駁!

那些想要儘快幫助數十億人的學生,會被更多關於空性的解釋深深吸引。所以跳進大海吧,在海洋衝浪。

正是這些人會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那些做其他事情的人。這就是本傳承的立場,這是我的立場,我也看到了。

第二張圖片,一開始,我們在討論章節的順序,然後我們就偏離了。這本書有多少章?27章

有些章只有兩、三節偈頌,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章節,但你應該在兩年前的第二學期左右就在意識裡冒出這個想法:為什麼他跳來跳去?他有多動症?他有空性多動症?他在不同的話題之間跳來跳去?

我給你第一個,然後你想出其他26個。為什麼他要從種子開始?為什麼第一章叫「條件的調查」(古譯:緣之考察)?這意味著業力的種子。這就是一切開始的地方。我要告訴你們一件關於條理的事。他從業力的種子開始,這是符合邏輯的,這是免費給你的。現在你得找出其他26個聯繫。但如果你要幫助別人,最好從筆的故事開始,開始談論種子是如何創造了筆。

他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龍樹大師在做同樣的事情。

請記住第一段頌文:

「凡彼說緣起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一亦不異   善滅諸戲論  示寂最上說  頂禮正等覺」

現在你對開經偈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段開經偈非常有名,它們幾乎概括了整本書。

我要討論這一段偈頌中的元素,這裡有八個不同的觀點。

邱尼老師說:「整段偈頌是關於……空性還是緣起?」– 是的,緣起。

這本最著名的關於空性的書的開篇並不是關於空性的,而是關於緣起的。

但在開篇他否認了緣起的八件事,萬事皆有因,根源是什麼?DANG PO(開端)是什麼?

緣起的第一原則是什麼?你可以選擇用一個句子或12支來教緣起。

第一部講緣起的經叫做《第一原則和十二支》

第一個原則是’DI YOD PA’I NA ‘DI ‘BYUNG,’DI SKYES BA’I NA ‘DI SKYE

如果這個發生了,那個就會發生;如果這個開始了,那個就會開始。這叫做第一原則

他要講關於第一原則的八件事

為什麼我們如此癡迷於如果這個發生了那就會發生?

為什麼我們對種子如此癡迷?

這是因為你無法通過處理生活中的苦難來停止生活中的苦難,你必須找出是什麼產生了苦難。

你無法處理結果,你必須在原因的層面處理問題。不要每天早上都趴在廚房的地上把水擦乾。

拜託,到水槽下面去找到漏水的地方,這樣你就可以省很多麻煩了。你無法通過試圖阻止生活中的麻煩,來阻止生活中的麻煩。你只能通過阻止這些麻煩的源頭,來阻止生活中的麻煩。如果你永遠無法學會這一點,那你就會一輩子都在努力變得更快樂,然後你會一次又一次地失敗。

不要試圖改變你的妻子或丈夫,修理你的種子,那是水槽下面的裂縫。

你丈夫說話的方式,你妻子說話的方式,就是地板上的水。但如果你想換,那就換水槽,看看水槽下面,看這裡(意識),因為這些種子正在產生他們(丈夫或妻子)所說的話。

佛教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去找原因,而不是試圖對抗已經出現的結果。這已經太遲了

跟你丈夫說:「哦,請不要這樣對我吼叫,請不要對我說這些話」已經太遲了,他已經在說了。去找出原因,把水關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討論緣起的空性。

來吧,第一個:緣起是有可能結束的事物,它們在每時每刻瞬間消失的意義上結束。這些事物不是緣起,緣起不是那種可以(打響指)每時每刻瞬間出現又瞬間消失的事物。它是嗎?它是的。但它是嗎?不,它不是。凡彼說緣起

第二點:緣起不是任何可以自己開始的事物,而這開始指的是開始成為自己。意味著什麼?從它的那邊而來? 緣起不是任何可以從它的那邊而來開始的事物!

第三點:緣起不是可以停止的東西。這停止指的是它可以存在到某個點然後斷掉。不,它不能從自己的一邊斷掉,但你可以斷掉它。都是同樣的關鍵語  不生亦不滅

第四點:緣起是可以永遠持續的、永遠不會被破壞的東西嗎?不是。但你能阻止生命的輪回嗎?是的。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你必須在這裡停止。  不常亦不斷

第五點:緣起能從那裡到這裡嗎?不能。但它是嗎?是的。它是從哪裡來的?我。

第六點:緣起能從這裡到那裡嗎?不能。但它是嗎?是的。為甚麼?它來自於我  不來亦不去

現在這是我們感興趣的

第七點:兩個事物能不能互相不同?例如,它們能否佔據相同的空間而又有所不同?不能

第八點:兩個事物能否彼此相同並佔據相同的空間?而你說:「不」  不一亦不異

所以整本書從八個不開始,就像和你的孩子說話一樣

可能有一些關於兒童發展的書告訴你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對你說「不」。他是先說「不」還是先說「是」? – 他首先學會了「不」

我想在回顧開始的地方,指出證者的方法主要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是的,他花了整本書,對吧!

就像第一段一樣,他在告訴我們:「不是你想的那樣,不是你想的那樣,不是你想的那樣」

「你想讓我怎麼想?」

「不,不是你想的那樣」(笑聲)

我就像,哇……

所以整本書……他應該叫它《不是你想的那樣》。因為他在整本書中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想法

這裡是關鍵語:冰淇淋

永遠不要忘記這個,永遠不要忘記這個。外面的世界有現實的碎片。就像筆的碎片,有頂端和筆,但你的意識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它們不是自然而然地在一起的,是你的意識在把事物組合在一起。

根據什麼?永遠不要忘記這是根據你對待別人的方式。如果你對別人好,你組合起來的東西就會很酷;如果你對別人不好,你組合起來的東西就不會很酷。

如果一個人能準確地解釋空性,那麼他們應該在幾分鐘內談論如何善待他人。因為這就是空性的意義所在。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對別人好?我們說的是巧克力醬…是誰製作了巧克力醬把霜淇淋放在一來製作聖代起?是對別人好,是你意識裡的種子。如果有人喋喋不休地說關於空性的話,而他們並沒有開始談論種子,那就有問題了。

如果他們不把話題帶到對他人的慈悲和愛上,他們是不理解空性的。

我們看了章節的順序,我們沒有試著去弄清楚,我們說那是你的責任。

你的團隊會弄清楚。祝你好運!

如果我有時間,我真的會為了好玩而做這件事。

但我們確實說過我們會講六章,這六個章節是什麼?我會告訴你這些名字,但我不打算把它們聯繫起來,這是你的工作。

第18章是叫做「人與物的調查」(古譯:我與法之考察)

「aham」和「mama」「我」和「我的」(我所),尤其是「我的」,『pariksha』我和我的。

什麼是我的?我應該保護什麼?我應該努力積累什麼?

這是最受歡迎的一章,是所有關於空性的書中引用最多的一章

後面還有另一個受歡迎的章節,第19章,「調查時間!」(古譯:時間之考察)

還挺有趣的,為什麼它來自「我」和「我的」?你自己去想吧!

過去、現在、未來

誰創造了從「我」和「我的」討論中發展出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20章「對因緣和合如何發生的調查」(古譯:因與果之考察)

那是一個完美的時刻,有種子、大地、肥沃的土壤、肥料、水、陽光,還有一個園丁。東西都準備好了,下一刻,「噗」的一聲,樹出來了。

這怎麼會發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觀想一下….

哦,我在商店買了種子,天曉得為甚麼白菜種子,有土壤、肥料和水,等春天一到,我們就把它們種上,然後我們要把我們的精力放在它上面。試著去感受每樣東西都具足了,一切都準備好了,一切都很完美,然後在下一毫秒…發芽了。

但是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一切都和合是怎麼回事?在哪一點上,一切都和合,然後在某一刻……芽的尖端在哪裡?這很奇怪,不可能有萌芽的尖端,因為這需要有前端的頂端,並需要有底部的頂端。連頂端的冒出都是不可思議的

如果你好好學習這本書,你會感到不安的。

第21章講的是開始存在和不復存在(古譯:生成與壞滅)

這就是我們講的四章

我們再說一遍

我們調查了「我」和「我的」,然後我們談到時間,然後我們講了所有的條件集合在一起,然後我們談了發生和不復存在。

哪兩章是我們打算講而沒有講的?

第22章很性感,「諸佛的調查」(古譯:如來之考察)

調查一下諸佛是很好的,特別是在這個空性的背景下。

第23章很引人入勝,叫做「愚蠢錯誤的調查」(古譯:顛倒之考察)

寫一章關於「調查你是怎麼搞砸的」,這不是很有趣嗎?

這有點令人沮喪,但是……整整一章是關於……

這一整章不是關於你可能會犯的錯誤,而是關於犯錯的過程。

這更令人著迷

為什麼格西老師這節課沒有講這個?也許他是想給你一個親身體驗如何犯錯的機會。

順便說一下,總有人懷疑老師在計畫這樣的事情。我不是,但總有這樣的機會。

關於「我」和「我的」空性討論有五個主要部分

我就講這五個

如果你要談論「我」和「我的」的空性。首先,你要談論「我」和「我的」的真實本質。基本上是關於我是或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的討論。當你討論「我」和「我的」的真實本性時,話題是,我是不是我的身體,我是不是我的意識,還是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我的意識?我是否跟我的身體和意識分離?我的意識會不會變瘋……我能否得老年癡呆症,死掉,然後還是我嗎?我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還是不是?我是獨立的嗎?我能在沒有意識和身體的情況下繼續生存嗎?

我們已經談過了我們的第四點

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身體和意識的形象

這是身體和意識在分崩離析。問題是,如果我是……

如果麥可是麥可的身體和意識,那麼麥可就是一毫秒一毫秒地瞬間存在又瞬間消失。而且,麥可在第二毫秒內表現出的麥可並不像麥可在第一毫秒內表現出的麥可那樣。隨著時間的流逝,麥可會變得更不「麥可」,然後又變得更「麥可」。

因為我的身體和意識就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變得更不 「身體和意識」了,或者變得更「身體和意識」了。但這……如果這些是我的,那麼麥可會不會變得更不「麥可」或更「麥可」?

我早上會更「麥可」,而下午會更不「麥可」嗎?

我想是的,但如果我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這就是問題了。

如果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那麼你就不能說麥可變老了,或者麥可要去他的下輩子,或者麥可來到這輩子。你不能這麼說,

因為如果我和那些展示時間的東西沒有關聯,那你怎麼能說我變老了呢?

如果麥可只是一個想法,那你怎麼能說他在經歷他的一生?或者他在累積更多的年華?

你怎麼能這麼說……如果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

但如果我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那麼我就會在每一毫秒中瞬間出現又瞬間消失。我有時更不「麥可」,有時又更「麥可」。就像我健身的時候更「麥可」,當我吃巧克力時,我就不那麼「麥可」了。

這說不通

這兩種選擇聽起來都很奇怪。這就是整個想法

 

我有一個正在走路的嬰兒

我想找一個……在生活中移動但同時被凍結的例子

他把腳抬起來了,但還沒放下來。

不會有任何跡象表明我曾經去過某個地方,或者我將會去某個地方,或者我現在要去某個地方。我可能被凍住。如果我不與我的身體和意識有相連,你就不能說時間適用於麥可。你不能說他變老了之類的。而且,如果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那麼,下一張圖

如果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那麼我的身體和意識所做的兩件主要事情我就不能做。

第一個是,主要的……他們在阿毘達摩說,你90%的感官是視覺,你一生中90%的時間都在注意顏色和形狀,而很少注意聲音和氣味。所以如果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那麼既然我不是我的身體,我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能力去看並生活在90%的視覺世界裡,而我不能做90%的意識事情,也就是感受、感覺、覺知。這樣我就會失去知覺和視力。

如果我不是我的身體和意識,這都是「我」,我們剛談了我、身體和意識。他只有一節是關於「我的」

他說:「聽著,如果你理解『我』,『我的』也沒問題了」。因為你的家庭、房子、孩子、狗、胳膊都跟身體和意識一樣。

這更「我」,更「我」

他在這上面花的時間不多

,BDAG NI YOD PA MA YIN NA,

,BDAG GI YOD PAR GA LA ‘GYUR,

如果你不是你自己,那你怎麼可能……

如果你不是我,你怎麼可能是我的?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你不是我,怎麼可能是我的?

我們繼續

但我們確實有這張女孩的圖片

因為她對兔子的佔有欲太強了,她在想:「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我覺得有時候「我的」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保護我們的財產、我們的關係、我們的丈夫、妻子等等。這比照顧我需要更多的精力

我想複習我們學過的一些單詞

ātman」「我」

「mama」是「我的」

在一些瑜伽學派或印度教學派有解釋說ahaṃkāra是宇宙旅行者……

這是一整個故事而且是完全錯誤的,它只意味著你認為事物是否自性存在。你認為它是我還是我的?你可以忘了它。這些學派只是腐朽的佛教學派,他們編造了這些奇怪的故事,所以不要在這上面花太多時間。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你沒有時間去弄清楚水晶漩渦的宇宙旅行者。

然後他說:「那你怎麼把它付諸實踐呢?」他說:「是的,你必須檢查這種對『我』和『我的』 執著的傾向。這是你生活中造成麻煩的原因」

他對「我」和「我的」有什麼看法?他說有兩個版本

首先,他們說這是萬惡之源, 是執著事物有其自性。後來,就變成了自我珍愛。所以自我珍愛,是自私不是自我,但它們是相關的。相信你不是來自於你對待別人的方式,這會自動引導你更多地照顧自己。兩者都是悲劇,兩者都是災難

然後專注於「我」和「我的」,都來自於它們那一邊的想法。這傾向叫做’JIG LTA毀滅觀。

為什麼叫毀滅觀?因為它會引起所有的問題。這是什麼生命之輪的第一支。

一個拄著拐杖的人是誤解(無明),但其實不是。具體來說是對「我」和「我的」有所誤解,不是普遍的誤解。不是MA RIG PA(無明),是’JIG LTA,誤解了「我」和「我的」的本性。

麥可、麥可的東西、麥可的朋友、麥可的伴侶……

我們有一張女士的圖片,是關於誤解的。

「我」是這個女孩,「我的」是這本書,因為我最喜歡的財產是書。

這裡有個部分叫LTA BAG TAN LA ‘BEBS PA

這部分很酷

我們看了第18章的一個部分,他說:「理論講夠了,實際應用是什麼?這與你的整個生活流程有什麼關係?」

我明白「我」和「我的」想法,是「生命之輪」的根源,但它是如何流轉的呢?它是如何讓生命之輪流轉的?

五個步驟,我們稱之為彌勒五步,這些在ACI課程裡,龍樹大師在這裡提到這五步。

第一:我們來到這一世是帶著以錯誤的方式看待事物的種子。我們帶著這些來到這一世,你可以說這不是我的錯,你是對的,這是喬的錯。我們帶著一種傾向來到這一世,就是錯誤地看待兩件事物:「我」和「我的」。我們帶著誤解麥可和麥可的東西的傾向來到了這一世,然後種子打開,我積極地誤解「我」和「我的」,我進入這一世。

順便說一下,有時你可以將五步教為七步,這取決於你如何教。

這不是你的錯,你生來就是歪曲的,所以不要擔心。你來到這一世,習慣於以錯誤的方式看待事物,然後你以錯誤的方式看到了事物。

這是彌勒說的—-這些種子打開時你誤解了你生命中的兩件事:喜愛和不喜愛的事物,

彌勒說:「由於誤解『我』和『我的』的種子,你開始誤解你為什麼得到錢,為什麼你會被你的伴侶大喊大叫。你誤解了你喜愛的東西,也誤解了你不喜愛的東西。看起來它們正朝這邊來,然後你開始自我防衛,你想捍衛屬於你的東西,你想毀掉那些困擾你的東西,你想要得到更多你喜愛的東西。正因為如此,你……造了業。然後那些業力讓你帶著走進你下輩子的種子,然後這變成了一個圓。

龍樹大師描述了經文中還沒描述的相同步驟,因為事實就是這樣,每個人都能搞清楚。這叫做TSUL BZHINMA YIN PA’I YID LA BYED PA錯誤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會引發誤解或喜愛或厭惡,這是一種錯誤的看待事物的方式。這……不是無明,這引發無明。只是用錯誤的方式看待事物。

用錯誤的方式看待事物。你生活中發生了一些好事,但你用錯誤的方式看待它,你認為它來自錯誤的地方。然後你為之爭取,為孩子爭取、為國家爭取,那是因為你看事物的方式不對。

證者龍樹大師提醒我們要處理……因,而不是果。

不要只擦乾廚房的那灘水,你要去看水槽下面的因。

這只是純粹的怠惰、懶惰,完全的懶惰。如果你繼續對你所有的麻煩的來源懶惰,它們就會不斷地來,你得找到源頭。

最後一件事,有人說:「看,如果事物沒有自性,為什麼佛陀說它們有?」

為什麼在他早期的教學生涯中……你可以把佛陀的教學生涯,大致可以想成三個20年的時期。他一直教到81歲左右。

在他教導的第一部分,他教阿毘達磨的東西。他只是說:「這是顏色的種類,這是感知的種類」他沒有對綠色是否存在,或是否來自於「我」大做文章。他沒有談論這個話題,他描述了很多真實的事物。比如18界(DHATUS)、12處(AYATANAS)、五蘊(SKANDHAS)、世界的組成、不同種類的業力。他沒有說這些是來自於你或來自於我的

在他教學生涯的第二部分,他說:「沒有什麼是來自於你或我的」

在他教學生涯的第三部分,他說:「也許有些東西可以」

龍樹大師當中有一個討論…因為另一個人攻擊龍樹大師,他說:「佛陀20年來從未說過無自性。怎麼了?他忘記了嗎?」為什麼佛陀沒有提到無自性?

龍樹大師說:「因為……學生們還沒有準備好」

那麼,從這個事實中產生了什麼偉大的主題呢?-《解讀的藝術》- 是的

DRANG NGES,《解讀的藝術》

為什麼佛陀沒有在他生命的某個時期談論某些事情?為什麼他在生命中的某些時期甚至錯誤地闡述了一些事情?這裡有什麼更深的想法?

如果你看到老師有時自相矛盾……

-這是從哪裡來的?

-【學生】我

– 耶!

我總是說,如果你喜歡我的教學,那就是來自我。不,如果你不喜歡我的教學,那是來自於你。如果你喜歡,那是來自於我。

我們將在下節課繼續複習

 

21-07盡則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不壞

有滅即是無生成, 不滅亦是無生成。 有滅即是無壞滅, 不滅亦是無壞滅。

21-08若離於成壞 是亦無有法 若當離於法 亦無有成壞

離開生成與壞滅, 事物即是不可得。 生成以及壞滅者, 離事物即不可得。

21-09若法性空者 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是空則不可能有, 生成以及壞滅者。 不空則不可能有, 生成以及壞滅者。

21-10成壞若一者 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生成以及壞滅者, 即不可能是同一。 生成以及壞滅者, 亦不可能是各異。

21-11若謂以眼見 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生成以及壞滅者。 若汝以為是可見, 即是出於妄愚癡, 而見生成與壞滅。

21-12從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及於非法

從有不能生起有, 從有不能生起無。 從無不能生起有, 從無不能生起無。

21-13法不從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事物不從自生起, 亦不從他而生起, 不從自他而生起, 是則從何而生起?

21-14若有所受法 即墮於斷常 當知所受法 為常為無常

如果承認有事物, 則致常斷見之過。 因為若有彼事物, 或為恆常或無常。

21-15所有受法者 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雖然承認有事物, 而無斷滅無恆常, 因為彼因與果之, 生滅相續即有體。

21-16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即為斷滅

如果彼因與果之, 生滅相續即有體。 滅而不復生起故, 則有因斷之過失。

21-17法住於自性 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於斷滅

事物若以自性有, 不應成為無所有。 於涅槃時即成斷, 有體相續止息故。

21-18若初有滅者 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如果終有已滅去, 是即不能結初有。 如果終有未滅去, 是亦不能結初有。

21-19若初有滅時 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正值終有滅之時, 如果初有當生起, 是則有一正滅者, 又有另一正生者。

21-20若言於生滅 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 即於此陰生

若正滅與正生者, 同時亦為不可得。 則於何等諸蘊死, 即於此等諸蘊生。

21-21三世中求有 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如是即於三時中, 有體相續不應理。 即於三時中無有, 有體相續當何有?